老B
昨晚,整天綵排後,與「迷你噪音」其中兩位樂手,Edmund和發仔通頂玩錄音,搞出兩個很raw的take,而大部份時間,是在聊 …
兩首都是音樂會會唱的歌,但,當然,現場的聲音會full很多。先來第一首是「土地歸人民」。
這歌,凡人在2005年7月13日曾貼文提及 …
======================
玉儀
凡人 (2005.7.13)
土地歸人民
曲、詞:凡人
我認識有個女孩 佢愛聽故事
佢在木箱中生活 已有十年
她的睡床就是客人的椅
兩呎地方煮食兼做沖涼房
我認識有個工人 佢山邊有間屋
但係政府收地 要趕佢落o黎
仲話佢未夠七年係新移民
無權上樓要做臨屋人
我知道有班官商 佢搵老襯
公屋變居屋 呃多幾倍價錢
然後轉頭又話冇晒樓
等佢清拆安置 了無期
* 原區安置 係我o既權利
全部清拆 誓要爭取
人民管理 土地分享
平等參與 合作自強
我地臨屋居民 會團結一致
爭取土地歸人民
以往辛酸勤勞誰看見
無房產者生活血脈連
這是93年寫的歌,也是我第一次為基層運動寫的歌。歌中第一段的小女孩,名字叫玉儀,當年十歲,住在大圍一個臨時房屋區中,是個活潑多咀的小女孩。
玉儀患有很嚴重的先天性心漏病,臉上和手背常泛著一片令人憂心的暗紫色。因這病,她個子也特別瘦小,很惹人憐愛。十歲女孩倒不怎樣自卑自憐,反而是個樂天的小頑皮,也很會利用人家的憐愛,擅長撒嬌。
那一年,彭定康到任不久,就在施政報告中說要在97年前,清拆所有臨時房屋區。那時全港臨屋大概二萬戶,約六萬人。臨屋區居民聽到消息,都不怎麼雀躍,畢竟,這類官僚給的承諾已不是第一次了,居民亦不懷疑政府有沒有公屋在手給居民安置,他們最關心的,是安置到那兒。「原區安置」是他們對彭定康的回應。
當時,我和民眾劇社的朋友,正在大圍這臨屋區辦工作坊,籌組了一個臨屋青少年劇團,眾人把自己的生活片段,組成了半小時的一個演出。玉儀也是演員之一,在劇中有一段,是大家說說心中的理想居所,玉儀就告訴大家,她的理想是能夠擁有自己一張床,可以安放一些她喜愛的小擺設。那時,她每晚都是睡在廳中,她的床是由一張日間給客人坐的椅子翻開而成的。
玉儀在劇中另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說她首選的社區問題:「我最不喜歡臨屋區的是晚上太黑,公共廁所又很遠,晚上我都不敢去廁所。」小女孩的首選,跟大人們相差很遠,我也明白了,社區的草根民主,必須包括兒童。
劇團後來在各區巡迴演出,在兩三個月之間共演了七場,也在地區戲劇匯演中參賽,打入了決賽演出。劇團成為了「原區安置」宣傳隊,與當年的聯區組織工作並肩而行。
第二年,在居民與房屋署仍在沸沸騰騰地,爭論著安置地區時,我們收到消息,玉儀終於排隊等到入院做心臟手術了。那是一項大手術,有一定的風險,加上玉儀長期心漏,身體其實是很虛弱。劇團一大伙人,老遠的去到黃竹坑那醫院,為她打氣。
手術成功了,玉儀臉上和手上的紫也漸漸退去。她的媽媽卻把我拉到一旁,告訴我,手術是成功了,但也只能是把她的生命延長一點。始終,是長期而嚴重的心漏,從她出生那天起,她已有了心理準備,這手術,也實在是做得太遲了,長期心漏在她身上留下的缺口,已永遠沒法修補。
玉儀媽媽,甚至是玉儀自己,都已一早有了心理準備,我卻完全沒有!
又過了幾年,我已沒有再到那臨屋區。臨屋區也的確是清拆了,部份居民最终還了心願,安置在大圍,其他希望搬上新樓的,散落在大埔區、沙田區和馬鞍山區。臨屋區在香港消失了,但是在一些地區,卻出現了一種叫「中轉房屋」的東西!官僚耍了一點小聰明,換個名字,令彭定康的諾言兌現了。
有一天,我突然在大埔碰見玉儀的媽媽,聊了幾句,我隨便問起玉儀,她兩眶眼淚就即時湧了出來,兩三秒間抹過淚水,又變成了笑容:「她去了,是今年初,已經有十八歲了。 …… 我們上了樓,她也有了自己一張床。 …… 演出那些日子,是她一生最快樂的呢,她常常跟朋友提起。 …… 傻女的性格是一點也沒有改,到了中學仍是很愛撤嬌,連老師也拿她沒辦法,常給她弄得又好嬲又好笑 …… 」
玉儀,今年妳該有廿二歲了,妳還會喜愛演出嗎?妳會願意跟我一起,到各區去唱歌嗎?
2006年7月27日星期四
「迷你噪音」音樂會
老B
來自本土的基層故事 十三年抗爭現場吟唱

音樂會 (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1993年第一次為臨屋居民寫歌,只想為街坊去抗爭時打氣。後來,開始認真地想學習梁醒波、尹光、黑鳥、Bob Dylan、U2、黃耀明、黃秋生和AMK,相信基層小人物的故事,能成就一種社會政治的藝術美學。想過借用廣東流行,又盡力搖滾,仍不捨民謠,獨自一人時,卻愛低迴簡約又淒美的聲音,更幻想自己有一天會真的實驗噪音。曾發表歌曲約三十多首,兜兜轉轉,仍在找尋。但,有一樣東西一直不變,也不想改變,就是為身邊認識的基層朋友寫音樂和歌唱。心想著:「我們的生活貧困,充滿戰鬥,卻蘊藏了很豐富的藝術美感。」

音樂會 (2)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日期:2006年8月26、27日〈星期六、日〉
時間:晚上7:30
地點:牛棚藝術村前進進劇場
〈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7號單位〉
票價:65元
購票地點:Kubrick書店、阿麥書房
查詢:老B〈9270 4471,mininoise@yahoo.com.hk〉
在「噪音合作社」冬眠的日子,社員老B來一次「個唱」,並找來了陳偉發、Bono和Edmund三位音樂佻皮份子支援鼓樂,Terry後勤聲音工程。
「迷你噪音」博格:
http://mininoise.blogspot.com/
http://mininoise.blogbus.com/

音樂會 (3)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來自本土的基層故事 十三年抗爭現場吟唱

音樂會 (1)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1993年第一次為臨屋居民寫歌,只想為街坊去抗爭時打氣。後來,開始認真地想學習梁醒波、尹光、黑鳥、Bob Dylan、U2、黃耀明、黃秋生和AMK,相信基層小人物的故事,能成就一種社會政治的藝術美學。想過借用廣東流行,又盡力搖滾,仍不捨民謠,獨自一人時,卻愛低迴簡約又淒美的聲音,更幻想自己有一天會真的實驗噪音。曾發表歌曲約三十多首,兜兜轉轉,仍在找尋。但,有一樣東西一直不變,也不想改變,就是為身邊認識的基層朋友寫音樂和歌唱。心想著:「我們的生活貧困,充滿戰鬥,卻蘊藏了很豐富的藝術美感。」

音樂會 (2)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日期:2006年8月26、27日〈星期六、日〉
時間:晚上7:30
地點:牛棚藝術村前進進劇場
〈九龍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7號單位〉
票價:65元
購票地點:Kubrick書店、阿麥書房
查詢:老B〈9270 4471,mininoise@yahoo.com.hk〉
在「噪音合作社」冬眠的日子,社員老B來一次「個唱」,並找來了陳偉發、Bono和Edmund三位音樂佻皮份子支援鼓樂,Terry後勤聲音工程。
「迷你噪音」博格:
http://mininoise.blogspot.com/
http://mininoise.blogbus.com/

音樂會 (3)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2006年7月18日星期二
難民
凡人
昨晚夜深人靜,
關掉了燈,
聽了一首又一首,
幽幽深邃的音樂。
長長延音的light distortion色士風,
滑行在synthesizer的soundscape之上。
喝下兩罐啤酒,
為被雨天悶熱了幾晚的腸胃帶來了一點清爽。
我想著,「國界」……
最近接觸到關於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事,
是一些滯留在香港的案子,他們被入境處刁難,
奪走了「行街紙」,被關進了青山灣拘留所,
尋庇者在獄中絕食,
有幾個團體的人權志工,
自發地逢星期日到拘留所外吶喊聲援,
鬧了兩個星期,有傳媒注意了,
今天有議員在立法會向官提問,
官說今年尋庇者多了,恐有濫用。
實情是? ... 我也不太知道。
但我注意到,
巴基斯坦及一些亞洲國家內的暴力氣氛在惡化。
去了看國際特赦組織放映的「首爾列車」,
對難民與政治之間的強弱拉扯,也算體會了一點。
官說,會酌情處理。
人權志工說,要按國際規範處理。
聯合國難民專員署仍然悠閒,沒說什麼。
這兩個星期,
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亞之間的軍事衝突,
已死了幾百平民。
人權組織遣責以色列,其中一次誤炸,
死了一家九口,其中七個是小孩子。
以前,我對戰爭中小孩子的影像都特別注意,
長期戰火恐懼會在身體上留下記號,在眼神中透露。
現在,參與協助國際人權志工了,令我心情更複雜,
雖然是直接在關注和參與,但無助感反而更大,
資料掌握多了,心更憤懣。
剛在國際勢力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為生活重燃了一點朝氣的黎巴嫩人民,
又再次要做難民了。
他們喊著:「別在我們的家園土地上,打你們的仗!」
那些穿著西服,捧著大肚子,咀邊總是貼上兩服鬍鬚的人,
坐在沙發上,說是在外交著的影像,
令我越來越不耐煩。
而我,巧也剛剛在上星期陪朋友做了一次外交,
去見見馬來西亞駐港的官,
還順便向馬來西亞官,朋友般外交地打聽印尼官的事。
印尼民歌是很美的呢,
但印尼這地方越來越令人悲傷。
我看過一隊由印尼少年街童組成的民歌隊現場演出,
笛子、手鼓、結他和哼唱,十分可人,至今難忘。
我曾踏足印尼,聽當地人挖苦每一個警察都有個大肥肚,
怎看都不是會捉賊的人。
我也曾在舊同學的口中,聽她說著聘請印傭如何如何更勝菲傭,
因此,我對印尼人所面對的苦也有了更多一點感覺。
一直都很想與印傭團體一起多做些事。
最近,香港大學做了一個關於印傭債務的社會個案研究,
值得注意!
他們報告中用了一個十分emotional-charged〈煽情〉的字,
“debt-bonded labour”〈債綑勞工〉。
朋友說,其實是現代slave labour〈奴隸工〉。
要出去練歌了,
會在音樂中,
再試找點希望。
【radioblog放送:Eleni Karaindrou的 'refugee's theme'】
昨晚夜深人靜,
關掉了燈,
聽了一首又一首,
幽幽深邃的音樂。
長長延音的light distortion色士風,
滑行在synthesizer的soundscape之上。
喝下兩罐啤酒,
為被雨天悶熱了幾晚的腸胃帶來了一點清爽。
我想著,「國界」……
最近接觸到關於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事,
是一些滯留在香港的案子,他們被入境處刁難,
奪走了「行街紙」,被關進了青山灣拘留所,
尋庇者在獄中絕食,
有幾個團體的人權志工,
自發地逢星期日到拘留所外吶喊聲援,
鬧了兩個星期,有傳媒注意了,
今天有議員在立法會向官提問,
官說今年尋庇者多了,恐有濫用。
實情是? ... 我也不太知道。
但我注意到,
巴基斯坦及一些亞洲國家內的暴力氣氛在惡化。
去了看國際特赦組織放映的「首爾列車」,
對難民與政治之間的強弱拉扯,也算體會了一點。
官說,會酌情處理。
人權志工說,要按國際規範處理。
聯合國難民專員署仍然悠閒,沒說什麼。
這兩個星期,
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亞之間的軍事衝突,
已死了幾百平民。
人權組織遣責以色列,其中一次誤炸,
死了一家九口,其中七個是小孩子。
以前,我對戰爭中小孩子的影像都特別注意,
長期戰火恐懼會在身體上留下記號,在眼神中透露。
現在,參與協助國際人權志工了,令我心情更複雜,
雖然是直接在關注和參與,但無助感反而更大,
資料掌握多了,心更憤懣。
剛在國際勢力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為生活重燃了一點朝氣的黎巴嫩人民,
又再次要做難民了。
他們喊著:「別在我們的家園土地上,打你們的仗!」
那些穿著西服,捧著大肚子,咀邊總是貼上兩服鬍鬚的人,
坐在沙發上,說是在外交著的影像,
令我越來越不耐煩。
而我,巧也剛剛在上星期陪朋友做了一次外交,
去見見馬來西亞駐港的官,
還順便向馬來西亞官,朋友般外交地打聽印尼官的事。
印尼民歌是很美的呢,
但印尼這地方越來越令人悲傷。
我看過一隊由印尼少年街童組成的民歌隊現場演出,
笛子、手鼓、結他和哼唱,十分可人,至今難忘。
我曾踏足印尼,聽當地人挖苦每一個警察都有個大肥肚,
怎看都不是會捉賊的人。
我也曾在舊同學的口中,聽她說著聘請印傭如何如何更勝菲傭,
因此,我對印尼人所面對的苦也有了更多一點感覺。
一直都很想與印傭團體一起多做些事。
最近,香港大學做了一個關於印傭債務的社會個案研究,
值得注意!
他們報告中用了一個十分emotional-charged〈煽情〉的字,
“debt-bonded labour”〈債綑勞工〉。
朋友說,其實是現代slave labour〈奴隸工〉。
要出去練歌了,
會在音樂中,
再試找點希望。
【radioblog放送:Eleni Karaindrou的 'refugee's theme'】
2006年7月6日星期四
噪音家書
老B
噪音人,
很久沒有聚面了,
我,鳳,和菲,
都參與了以下一個「香港文學節」的活動。
有空來看看。
又是七月了,大家會出去走走嗎?
今年他們沒有找噪音去唱歌了。
我想,能在這些場合中唱歌的人和組合是多了,
不用找噪音去撐。這其實是好現象呢。
他們還出版了一隻VCD,有廿多隻歌呢。
我知道菲會在維園擺檔賣CD,
而我,會與另一個民間團體在高等法院路邊擺檔。
基昨日約我去,不成了。
你約到其他噪音人嗎?
莎在香港呀,找她一塊去吧。
七月和八月內,
八樓將為Down WTO CD搞三場演出,
我報了名在其中兩場作演出,
仍會是自彈自唱自吹口琴。
記得我說這是我今年給自己的鍛鍊嗎?
我已決定了在8月26及27兩晚,
在牛棚的前進進劇場搞兩場
「迷你噪音」音樂會。
大家要來啊!
樂手有Bono,Edmund和發仔,
已選了歌並開始每星期排練了,
歡迎你們來探班。
女工合唱團玩了一次,好玩,
可惜要暫停了,因我七月在搬家,
又開始了「迷你噪音」的排練,
還欠了人家幾篇稿子。忙!
合唱團將延至九月再重新開始。
其實,自己信心和準備也未夠。
已很久沒有做工作坊了,
會在七八月間找些機會溫習一下,
為自己熱熱身。
十月是社運電影節,
我也有幫忙做少少工作。
黑手那卡西那邊有很多東西在發生,
但已沒有轉寄給大家了,
自己上他們的blog去看吧。
大家努力!
噪音在07年要從冬眠中甦醒啊!
老B
2006年6月30日
http://mininoise.blogspot.com/
http://mininoise.blogbus.com/
****************************
「詩.人.光影」
- 紀錄片.詩歌.音樂的相遇
我們向鐵欄投擲以花
花就成了火焰
於是
有了光 也有了影
在暴力喧囂處
詩恆常在

向鐵欄投擲以花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紀錄片.詩歌.音樂
生命中最難以分解的光與影
一次尋常也不尋常的結合
鄧阿藍/陳昌敏/廖偉棠/陳滅/鄧小樺/
譚棨禧/洛謀/艾歌/張歷君/飲江/
錄影力量/潘志雄/黃守仁/維怡/
字花
期待與你分享
日期:零六年七月三日(星期一)
時間:18:00-20: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查詢:27875656李小姐
免費入場
噪音人,
很久沒有聚面了,
我,鳳,和菲,
都參與了以下一個「香港文學節」的活動。
有空來看看。
又是七月了,大家會出去走走嗎?
今年他們沒有找噪音去唱歌了。
我想,能在這些場合中唱歌的人和組合是多了,
不用找噪音去撐。這其實是好現象呢。
他們還出版了一隻VCD,有廿多隻歌呢。
我知道菲會在維園擺檔賣CD,
而我,會與另一個民間團體在高等法院路邊擺檔。
基昨日約我去,不成了。
你約到其他噪音人嗎?
莎在香港呀,找她一塊去吧。
七月和八月內,
八樓將為Down WTO CD搞三場演出,
我報了名在其中兩場作演出,
仍會是自彈自唱自吹口琴。
記得我說這是我今年給自己的鍛鍊嗎?
我已決定了在8月26及27兩晚,
在牛棚的前進進劇場搞兩場
「迷你噪音」音樂會。
大家要來啊!
樂手有Bono,Edmund和發仔,
已選了歌並開始每星期排練了,
歡迎你們來探班。
女工合唱團玩了一次,好玩,
可惜要暫停了,因我七月在搬家,
又開始了「迷你噪音」的排練,
還欠了人家幾篇稿子。忙!
合唱團將延至九月再重新開始。
其實,自己信心和準備也未夠。
已很久沒有做工作坊了,
會在七八月間找些機會溫習一下,
為自己熱熱身。
十月是社運電影節,
我也有幫忙做少少工作。
黑手那卡西那邊有很多東西在發生,
但已沒有轉寄給大家了,
自己上他們的blog去看吧。
大家努力!
噪音在07年要從冬眠中甦醒啊!
老B
2006年6月30日
http://mininoise.blogspot.com/
http://mininoise.blogbus.com/
****************************
「詩.人.光影」
- 紀錄片.詩歌.音樂的相遇
我們向鐵欄投擲以花
花就成了火焰
於是
有了光 也有了影
在暴力喧囂處
詩恆常在

向鐵欄投擲以花
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noise.
紀錄片.詩歌.音樂
生命中最難以分解的光與影
一次尋常也不尋常的結合
鄧阿藍/陳昌敏/廖偉棠/陳滅/鄧小樺/
譚棨禧/洛謀/艾歌/張歷君/飲江/
錄影力量/潘志雄/黃守仁/維怡/
字花
期待與你分享
日期:零六年七月三日(星期一)
時間:18:00-20: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查詢:27875656李小姐
免費入場
2006年5月17日星期三
邱大立:改變,就從一個細節開始
凡人
噪音合作社最近參與了以下這個,
由廣州朋友製作的雙唱片合輯。
====================================
改變,就從一個細節開始
邱大立
中國搖滾樂迷已多久沒聽過中國搖滾合輯了?
中國搖滾是從合輯開始的,但不會到合輯結束。沒有最開始一張張參差不齊的合輯,也就沒有後來一張張喜憂參半的專輯。中國的搖滾青年是在一張張意氣風發的合輯裏拍攝下自己野生的青春期之照:《中國火》、《搖滾北京》、《神州搖滾》、《紅星一號》、《摩登天空》……在這一盤盤曾經令中國搖滾樂迷愛不釋手的卡帶裏,無數位歌手和樂隊從默默無名到大名鼎鼎。在青年對卡帶無條件的信任與親切感中,中國搖滾的輪廓就這麼勾畫出來了。
現在,我們又有了一圈新的輪廓,她的名字叫《C》。你可以按照英文的發音把它讀出來,但如果你是一個華人的話,你就可以把她讀作元。中國人有一個說法是一元始之。全球的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根,那就是元。從C的造型與姿態來看,她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願意包容所有的觀念和行為。《C》孕育的動機來自“華人音樂到底是什麼?”這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反映並剪輯華人面對音樂的態度和思考,成為了這次行動的一個強烈的心願。C合輯,可以解釋為China(中國的)合輯,也可以解釋為Chinese(中國人的)合輯。發起者還希望她可以不斷朝著另外兩個方向前進:一種是Change(改變的)合輯,另一種是Challenge(挑戰的)合輯。 一個字母,深藏著無數種可能性。你最終能找到什麼,就看你的了。2005年6月的一個夜晚,廣州的一群音樂青年忽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構思:為什麼我們不去做這樣一張唱片,它不是為了捧紅什麼明星,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資歷,它只想反映一種創造權和表達權對每一個人的尊重。2006年的5月,《C》成為了他們孕育出來的第一胎。C,是碳元素的意思。碳元素,是人體構成最主要的一部分。人生,可能就是從碳開始的。那麼就讓我們從對碳的探索開始吧。
有目共睹的是,當年那些曾經衝鋒陷陣的新音樂領頭羊們今天大多已功成名就,一一獲取了與主流娛樂對話或合作的資格,稍稍“性情寡淡”的,則安全的退居到了中國人正常的生活中。當年買《中國火》的那批人今天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寧願買一張《中國火•十五周年紀念版》,也不會再買《C》了。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搖滾樂迷需要不斷更新,搖滾合輯也需要新陳代謝。《C》註定不是送給准中年人,而是送給最年輕的一代的。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應該擁有只屬於他們的一張合輯。《C》唱片的發起者想用一張合輯的時間來呈現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近年多種型態音樂發育的結果。《C》的命名還有另外一種含意:華人的音樂。這是第一次,以後,《C》甄選音樂人作品的範圍將擴大到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無論他們是在紐約、巴黎還是悉尼、里約熱內盧、新加坡,只要他們長著黃皮膚,唱著中文歌,對著捆綁他們的一個個困境發出了挑戰,他們就有可能會在《C》的原野上相聚。
即將讓國內樂迷長長松了一口氣的是,《C》的結構有別於迄今為止所有的中國搖滾合輯。在此之前,國內的搖滾合輯在選擇樂隊和歌手時,幾乎都是在同一個城市裏考慮。因為似乎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固定思維:中國最好的樂隊和歌手都集中在那同一個城市……但這樣的一個結果是只實現了一個城市內青年文化的檢閱儀式和產銷流程。這樣的搖滾最終滾出的一個事實是:在中國,變得只有一個城市有搖滾的權利。《C》決定要做的是不但要改變這種極端的觀念,同時更要挑戰這種虛弱的行規。於是,在這次的樂隊音樂人名單中,人們看到了北京、上海、蘭州、杭州、長沙、雲南昭通、廣州、香港和臺北的青年。由各個行業的國內音樂愛好者組成的評審團對國內幾十個城市樂隊和音樂人參選的作品進行了獨立的打分,最後按照得分的高低排出了《C》的第一次陣容。可以向大眾公開的一個事實是:參與《C》發起和執行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沒有拿一分錢回報。這種操作方式放在國外,是一張慈善唱片的製作背景(比如為戰亂國家人民、饑餓兒童和殘障人士等社團籌款)。但這件事,現在是在中國發生。
作為樂迷,你們當然有權利來懷疑這個細節的真偽,但《C》的全體工作者卻清醒的明白一點:說真話的職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權利。
音質粗糙,不能說明他們態度草率;音色刺耳,不能說明他們妄圖嘩眾;音頻放肆,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反思。什麼都無法打擊並阻擋他們,因為在他們心底有著這樣的欣喜:
我們終於走出了我們的第一步。
==================================
華人獨立音樂合輯:C record
元音唱片 (Vowelmusic)
網站:http://www.vowelmusic.com/
DISC 1:
Elf fatima(香港)
My Little Airport(香港)
JUNKYARD(上海)
郭紋泛(台北)
沼澤樂隊(廣州)
假音人(香港)
非他(香港)
In Love(香港)
低苦艾(蘭州)
戈多(上海)
DISC 2:
噪音合作社(香港)
小河(北京)
22cats(香港)
落樂隊(長沙)
頂樓馬戲團(上海)
第二層皮(杭州)
A樂隊(廣州)
腰樂隊(雲南)
朱芳瓊(廣州)
腦剎(台北)
噪音合作社最近參與了以下這個,
由廣州朋友製作的雙唱片合輯。
====================================
改變,就從一個細節開始
邱大立
中國搖滾樂迷已多久沒聽過中國搖滾合輯了?
中國搖滾是從合輯開始的,但不會到合輯結束。沒有最開始一張張參差不齊的合輯,也就沒有後來一張張喜憂參半的專輯。中國的搖滾青年是在一張張意氣風發的合輯裏拍攝下自己野生的青春期之照:《中國火》、《搖滾北京》、《神州搖滾》、《紅星一號》、《摩登天空》……在這一盤盤曾經令中國搖滾樂迷愛不釋手的卡帶裏,無數位歌手和樂隊從默默無名到大名鼎鼎。在青年對卡帶無條件的信任與親切感中,中國搖滾的輪廓就這麼勾畫出來了。
現在,我們又有了一圈新的輪廓,她的名字叫《C》。你可以按照英文的發音把它讀出來,但如果你是一個華人的話,你就可以把她讀作元。中國人有一個說法是一元始之。全球的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根,那就是元。從C的造型與姿態來看,她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願意包容所有的觀念和行為。《C》孕育的動機來自“華人音樂到底是什麼?”這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反映並剪輯華人面對音樂的態度和思考,成為了這次行動的一個強烈的心願。C合輯,可以解釋為China(中國的)合輯,也可以解釋為Chinese(中國人的)合輯。發起者還希望她可以不斷朝著另外兩個方向前進:一種是Change(改變的)合輯,另一種是Challenge(挑戰的)合輯。 一個字母,深藏著無數種可能性。你最終能找到什麼,就看你的了。2005年6月的一個夜晚,廣州的一群音樂青年忽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構思:為什麼我們不去做這樣一張唱片,它不是為了捧紅什麼明星,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資歷,它只想反映一種創造權和表達權對每一個人的尊重。2006年的5月,《C》成為了他們孕育出來的第一胎。C,是碳元素的意思。碳元素,是人體構成最主要的一部分。人生,可能就是從碳開始的。那麼就讓我們從對碳的探索開始吧。
有目共睹的是,當年那些曾經衝鋒陷陣的新音樂領頭羊們今天大多已功成名就,一一獲取了與主流娛樂對話或合作的資格,稍稍“性情寡淡”的,則安全的退居到了中國人正常的生活中。當年買《中國火》的那批人今天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寧願買一張《中國火•十五周年紀念版》,也不會再買《C》了。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搖滾樂迷需要不斷更新,搖滾合輯也需要新陳代謝。《C》註定不是送給准中年人,而是送給最年輕的一代的。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應該擁有只屬於他們的一張合輯。《C》唱片的發起者想用一張合輯的時間來呈現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近年多種型態音樂發育的結果。《C》的命名還有另外一種含意:華人的音樂。這是第一次,以後,《C》甄選音樂人作品的範圍將擴大到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無論他們是在紐約、巴黎還是悉尼、里約熱內盧、新加坡,只要他們長著黃皮膚,唱著中文歌,對著捆綁他們的一個個困境發出了挑戰,他們就有可能會在《C》的原野上相聚。
即將讓國內樂迷長長松了一口氣的是,《C》的結構有別於迄今為止所有的中國搖滾合輯。在此之前,國內的搖滾合輯在選擇樂隊和歌手時,幾乎都是在同一個城市裏考慮。因為似乎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固定思維:中國最好的樂隊和歌手都集中在那同一個城市……但這樣的一個結果是只實現了一個城市內青年文化的檢閱儀式和產銷流程。這樣的搖滾最終滾出的一個事實是:在中國,變得只有一個城市有搖滾的權利。《C》決定要做的是不但要改變這種極端的觀念,同時更要挑戰這種虛弱的行規。於是,在這次的樂隊音樂人名單中,人們看到了北京、上海、蘭州、杭州、長沙、雲南昭通、廣州、香港和臺北的青年。由各個行業的國內音樂愛好者組成的評審團對國內幾十個城市樂隊和音樂人參選的作品進行了獨立的打分,最後按照得分的高低排出了《C》的第一次陣容。可以向大眾公開的一個事實是:參與《C》發起和執行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沒有拿一分錢回報。這種操作方式放在國外,是一張慈善唱片的製作背景(比如為戰亂國家人民、饑餓兒童和殘障人士等社團籌款)。但這件事,現在是在中國發生。
作為樂迷,你們當然有權利來懷疑這個細節的真偽,但《C》的全體工作者卻清醒的明白一點:說真話的職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權利。
音質粗糙,不能說明他們態度草率;音色刺耳,不能說明他們妄圖嘩眾;音頻放肆,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反思。什麼都無法打擊並阻擋他們,因為在他們心底有著這樣的欣喜:
我們終於走出了我們的第一步。
==================================
華人獨立音樂合輯:C record
元音唱片 (Vowelmusic)
網站:http://www.vowelmusic.com/
DISC 1:
Elf fatima(香港)
My Little Airport(香港)
JUNKYARD(上海)
郭紋泛(台北)
沼澤樂隊(廣州)
假音人(香港)
非他(香港)
In Love(香港)
低苦艾(蘭州)
戈多(上海)
DISC 2:
噪音合作社(香港)
小河(北京)
22cats(香港)
落樂隊(長沙)
頂樓馬戲團(上海)
第二層皮(杭州)
A樂隊(廣州)
腰樂隊(雲南)
朱芳瓊(廣州)
腦剎(台北)
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2006年4月5日星期三
只是一群工人
老B
〈快到428國際工殤紀念日,把2003年的舊文重貼以志之。〉
「高高的建築物下
救護車運走了工傷的人
如果工人是一隻鳥兒
墜落的都會即時飛起
那就讓地盤設備不足吧
假如工人是一群鳥兒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九三年五月十日,曼谷一間玩具廠發生了一場大火,死傷六百多人。翌日,香港的報章均以頭條報導,除了因為這場大火的災難性之外,亦因為工廠其中一個大股東是香港的企業。
我當時在臨屋區工作,勞工團體發起聲援運動,向當時聲稱對事件並無責任的香港企業老闆施壓。我把報章 頭條影印,貼到區內各個當眼處,呼籲街坊們關注及支持泰國工友。街坊們都議論紛紛,寄予同情之餘,亦聲討香港老闆。九三年香港工人大部份已被迫脫離工廠生 涯,成為了邊緣勞工,但關於工廠大火,大家絕不陌生。是啊,早年香港工廠大火頻仍,後來才逐步加強監管改善,但工廠卻跑了去發展中地區,重覆著以往不安全的生產。
之後幾個月,泰國工人在香港勞工團體協助下到港,開記者招待會、攪行動、在天星碼頭露宿,在香港及泰國都引起了一些持續的關注。最後,香港的企業老闆承諾對工人作出賠償。大家都叫這「開達大火事件」。
這就應告一段落了啊,為何十年來,年年都紀念著呢?也許再聽聽以下兩件事會明白多一點 ……
九一年五月三十日,東莞石排興業雨衣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也是香港人。九三年十一月,深圳葵 涌致麗玩具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又是香港人。香港工廠老闆捨棄香港工人,在發展中地區攪廠,為歐美地區生產,這就是我們早已經歷著的「全球化經 驗」。但是,那幾年的連場災難性火警,令人特別深刻,世界不是在進步嗎,怎麼情況倒像在六十年代?
「……
大火燒毀了工廠
如同貪婪之火燒毀了妳的希望
唉,我的娃娃,妳化成灰燼
也如灰一樣飄散,漸被遺忘
……」
-- 節譯自「開達娃娃」,姊妹樂隊
開達大火不能說只是意外,造成重大傷亡,是防火及管理出現了問題。原來,開達大火前,工廠已發生過兩次火警,但卻並未足以令廠方改善防火措施,通道依然狹窄,並堆滿貨物。大火當日,保安人員不單沒有即時發出警告,卻「一如既往」地把出口上鎖,怕工人為小火逃跑,停頓了生產。
最叫人震驚的,是起火約二十分鐘後,工廠半邊的大廈竟像骨牌般倒塌,壓死了很多工人,在倒塌前跳窗跌死的,也要比燒死的工人多。廠房建築結構安全亦成為疑問。
「…… 濃濃的黑煙從樓下湧上,我知道這一次一定不會是小意外。『沒有路逃生啦!』人們在混亂中喊叫,『保安已經把大門鎖上了!』當我還在猶豫該往那邊跑, 我後面的一邊廠房已經塌下了,在驚惶中許多人已從窗口跳下。我見到剛跳下的工友一個疊一個的堆在地上,有些已經動也不動的癱在地上……我很害怕,我要呆在 這裡活活燒死,抑或跳下去跟她們在一起?火等不了我的決定,這邊廠房也要塌下了,我順勢抱住身旁一條柱便滑落到下面的一堆屍山上,我受了腳傷,但沒有死去。」
-- 一位倖存者的憶述
泰國女工樂隊「姊妹」的部份成員當年在開達工廠附近工作,義務參與了當時的救援工作,深受那人間地獄般的災場所震撼,從此便決定投身工人運動,組成了樂隊,為工人而歌。
去年我到泰國,順道探訪她們有參與籌建的泰國工人博物館。原來,樂隊成員之一羅兒,正在製作一個開達工廠模型,手工極為精細。她告訴我,這麼多年了,但當年情境仍常在她夢中重現,促使她要造這模型。
「……
九三年的一個下午
趕工歐童聖誕的禮物
大火呀 逃命去呀 跑呀叫呀 門窗都鎖啦!
八十幾個女孩就這樣沒了
小英躺著擔架回來村裡
脛背雙腿渾身都是傷
肩不挑 背不擔 手不舉 腿不走
她哭自己沒用是個大包袱
小英躲在家裡不敢出外
好奇的眼光把她再灼痛
最痛 看見爸媽 溫柔的笑 凝著淚光
像是看見閃爍的螢火」
-- 節錄自「再見螢火蟲」,噪音合作社樂隊
這些受傷和死去的工人的故事叫我明白,工傷並不單是身體受傷,還有身邊人的傷痛;金錢賠償是重要,卻遠不能補償失去了的。大家都容易注意災難的事情,卻未必注意如何防止災難,更少有留意,災難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憂傷,災難又在多少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用十年去撫平傷痛並不為長,但用十年仍未能防止災難重演,那實在是叫人氣憤!十年來的紀念,是為傷者撫痛,是為亡者家人撫慰,更是為控訴「全球化經濟」,仍在不斷貿易著「工傷」!怎麼說?
發展中國家的勞工保障多數未夠完善,缺口多,標準低。本來,各方應儘快支援,協助改善,但現在卻被視作為吸引海外投資的誘因,被鼓勵和維持著,加強保障反被視為貿易障礙。一九九九年,單是深圳已折去了四萬條手手腳腳。跨國品牌透過分發採購訂單給全球各地 的工廠,控制及組織生產練,卻聲稱因為不是工廠的擁有人,也就不必對工人安全負責。有一部在運作時會釋出有害氣體的機器,先後在日本和南韓被禁,卻被拆件,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中投產。
讓全球經濟繼續奔馳吧!讓世界貿易繼續膨漲吧!只是 ……
「……
大大的工廠裡
救護員抬走了工傷的人
假如工人是一條蚯蚓
失去的都會回長
那就讓工場裝置簡陋吧
如果工人是一堆蚯蚓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快到428國際工殤紀念日,把2003年的舊文重貼以志之。〉
「高高的建築物下
救護車運走了工傷的人
如果工人是一隻鳥兒
墜落的都會即時飛起
那就讓地盤設備不足吧
假如工人是一群鳥兒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九三年五月十日,曼谷一間玩具廠發生了一場大火,死傷六百多人。翌日,香港的報章均以頭條報導,除了因為這場大火的災難性之外,亦因為工廠其中一個大股東是香港的企業。
我當時在臨屋區工作,勞工團體發起聲援運動,向當時聲稱對事件並無責任的香港企業老闆施壓。我把報章 頭條影印,貼到區內各個當眼處,呼籲街坊們關注及支持泰國工友。街坊們都議論紛紛,寄予同情之餘,亦聲討香港老闆。九三年香港工人大部份已被迫脫離工廠生 涯,成為了邊緣勞工,但關於工廠大火,大家絕不陌生。是啊,早年香港工廠大火頻仍,後來才逐步加強監管改善,但工廠卻跑了去發展中地區,重覆著以往不安全的生產。
之後幾個月,泰國工人在香港勞工團體協助下到港,開記者招待會、攪行動、在天星碼頭露宿,在香港及泰國都引起了一些持續的關注。最後,香港的企業老闆承諾對工人作出賠償。大家都叫這「開達大火事件」。
這就應告一段落了啊,為何十年來,年年都紀念著呢?也許再聽聽以下兩件事會明白多一點 ……
九一年五月三十日,東莞石排興業雨衣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也是香港人。九三年十一月,深圳葵 涌致麗玩具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又是香港人。香港工廠老闆捨棄香港工人,在發展中地區攪廠,為歐美地區生產,這就是我們早已經歷著的「全球化經 驗」。但是,那幾年的連場災難性火警,令人特別深刻,世界不是在進步嗎,怎麼情況倒像在六十年代?
「……
大火燒毀了工廠
如同貪婪之火燒毀了妳的希望
唉,我的娃娃,妳化成灰燼
也如灰一樣飄散,漸被遺忘
……」
-- 節譯自「開達娃娃」,姊妹樂隊
開達大火不能說只是意外,造成重大傷亡,是防火及管理出現了問題。原來,開達大火前,工廠已發生過兩次火警,但卻並未足以令廠方改善防火措施,通道依然狹窄,並堆滿貨物。大火當日,保安人員不單沒有即時發出警告,卻「一如既往」地把出口上鎖,怕工人為小火逃跑,停頓了生產。
最叫人震驚的,是起火約二十分鐘後,工廠半邊的大廈竟像骨牌般倒塌,壓死了很多工人,在倒塌前跳窗跌死的,也要比燒死的工人多。廠房建築結構安全亦成為疑問。
「…… 濃濃的黑煙從樓下湧上,我知道這一次一定不會是小意外。『沒有路逃生啦!』人們在混亂中喊叫,『保安已經把大門鎖上了!』當我還在猶豫該往那邊跑, 我後面的一邊廠房已經塌下了,在驚惶中許多人已從窗口跳下。我見到剛跳下的工友一個疊一個的堆在地上,有些已經動也不動的癱在地上……我很害怕,我要呆在 這裡活活燒死,抑或跳下去跟她們在一起?火等不了我的決定,這邊廠房也要塌下了,我順勢抱住身旁一條柱便滑落到下面的一堆屍山上,我受了腳傷,但沒有死去。」
-- 一位倖存者的憶述
泰國女工樂隊「姊妹」的部份成員當年在開達工廠附近工作,義務參與了當時的救援工作,深受那人間地獄般的災場所震撼,從此便決定投身工人運動,組成了樂隊,為工人而歌。
去年我到泰國,順道探訪她們有參與籌建的泰國工人博物館。原來,樂隊成員之一羅兒,正在製作一個開達工廠模型,手工極為精細。她告訴我,這麼多年了,但當年情境仍常在她夢中重現,促使她要造這模型。
「……
九三年的一個下午
趕工歐童聖誕的禮物
大火呀 逃命去呀 跑呀叫呀 門窗都鎖啦!
八十幾個女孩就這樣沒了
小英躺著擔架回來村裡
脛背雙腿渾身都是傷
肩不挑 背不擔 手不舉 腿不走
她哭自己沒用是個大包袱
小英躲在家裡不敢出外
好奇的眼光把她再灼痛
最痛 看見爸媽 溫柔的笑 凝著淚光
像是看見閃爍的螢火」
-- 節錄自「再見螢火蟲」,噪音合作社樂隊
這些受傷和死去的工人的故事叫我明白,工傷並不單是身體受傷,還有身邊人的傷痛;金錢賠償是重要,卻遠不能補償失去了的。大家都容易注意災難的事情,卻未必注意如何防止災難,更少有留意,災難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憂傷,災難又在多少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用十年去撫平傷痛並不為長,但用十年仍未能防止災難重演,那實在是叫人氣憤!十年來的紀念,是為傷者撫痛,是為亡者家人撫慰,更是為控訴「全球化經濟」,仍在不斷貿易著「工傷」!怎麼說?
發展中國家的勞工保障多數未夠完善,缺口多,標準低。本來,各方應儘快支援,協助改善,但現在卻被視作為吸引海外投資的誘因,被鼓勵和維持著,加強保障反被視為貿易障礙。一九九九年,單是深圳已折去了四萬條手手腳腳。跨國品牌透過分發採購訂單給全球各地 的工廠,控制及組織生產練,卻聲稱因為不是工廠的擁有人,也就不必對工人安全負責。有一部在運作時會釋出有害氣體的機器,先後在日本和南韓被禁,卻被拆件,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中投產。
讓全球經濟繼續奔馳吧!讓世界貿易繼續膨漲吧!只是 ……
「……
大大的工廠裡
救護員抬走了工傷的人
假如工人是一條蚯蚓
失去的都會回長
那就讓工場裝置簡陋吧
如果工人是一堆蚯蚓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