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
噪音合作社最近參與了以下這個,
由廣州朋友製作的雙唱片合輯。
====================================
改變,就從一個細節開始
邱大立
中國搖滾樂迷已多久沒聽過中國搖滾合輯了?
中國搖滾是從合輯開始的,但不會到合輯結束。沒有最開始一張張參差不齊的合輯,也就沒有後來一張張喜憂參半的專輯。中國的搖滾青年是在一張張意氣風發的合輯裏拍攝下自己野生的青春期之照:《中國火》、《搖滾北京》、《神州搖滾》、《紅星一號》、《摩登天空》……在這一盤盤曾經令中國搖滾樂迷愛不釋手的卡帶裏,無數位歌手和樂隊從默默無名到大名鼎鼎。在青年對卡帶無條件的信任與親切感中,中國搖滾的輪廓就這麼勾畫出來了。
現在,我們又有了一圈新的輪廓,她的名字叫《C》。你可以按照英文的發音把它讀出來,但如果你是一個華人的話,你就可以把她讀作元。中國人有一個說法是一元始之。全球的華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根,那就是元。從C的造型與姿態來看,她的內心始終是開放的,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願意包容所有的觀念和行為。《C》孕育的動機來自“華人音樂到底是什麼?”這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反映並剪輯華人面對音樂的態度和思考,成為了這次行動的一個強烈的心願。C合輯,可以解釋為China(中國的)合輯,也可以解釋為Chinese(中國人的)合輯。發起者還希望她可以不斷朝著另外兩個方向前進:一種是Change(改變的)合輯,另一種是Challenge(挑戰的)合輯。 一個字母,深藏著無數種可能性。你最終能找到什麼,就看你的了。2005年6月的一個夜晚,廣州的一群音樂青年忽然產生了一個新的構思:為什麼我們不去做這樣一張唱片,它不是為了捧紅什麼明星,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資歷,它只想反映一種創造權和表達權對每一個人的尊重。2006年的5月,《C》成為了他們孕育出來的第一胎。C,是碳元素的意思。碳元素,是人體構成最主要的一部分。人生,可能就是從碳開始的。那麼就讓我們從對碳的探索開始吧。
有目共睹的是,當年那些曾經衝鋒陷陣的新音樂領頭羊們今天大多已功成名就,一一獲取了與主流娛樂對話或合作的資格,稍稍“性情寡淡”的,則安全的退居到了中國人正常的生活中。當年買《中國火》的那批人今天已成為社會的中堅,他們寧願買一張《中國火•十五周年紀念版》,也不會再買《C》了。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搖滾樂迷需要不斷更新,搖滾合輯也需要新陳代謝。《C》註定不是送給准中年人,而是送給最年輕的一代的。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應該擁有只屬於他們的一張合輯。《C》唱片的發起者想用一張合輯的時間來呈現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近年多種型態音樂發育的結果。《C》的命名還有另外一種含意:華人的音樂。這是第一次,以後,《C》甄選音樂人作品的範圍將擴大到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無論他們是在紐約、巴黎還是悉尼、里約熱內盧、新加坡,只要他們長著黃皮膚,唱著中文歌,對著捆綁他們的一個個困境發出了挑戰,他們就有可能會在《C》的原野上相聚。
即將讓國內樂迷長長松了一口氣的是,《C》的結構有別於迄今為止所有的中國搖滾合輯。在此之前,國內的搖滾合輯在選擇樂隊和歌手時,幾乎都是在同一個城市裏考慮。因為似乎形成了一種不成文的固定思維:中國最好的樂隊和歌手都集中在那同一個城市……但這樣的一個結果是只實現了一個城市內青年文化的檢閱儀式和產銷流程。這樣的搖滾最終滾出的一個事實是:在中國,變得只有一個城市有搖滾的權利。《C》決定要做的是不但要改變這種極端的觀念,同時更要挑戰這種虛弱的行規。於是,在這次的樂隊音樂人名單中,人們看到了北京、上海、蘭州、杭州、長沙、雲南昭通、廣州、香港和臺北的青年。由各個行業的國內音樂愛好者組成的評審團對國內幾十個城市樂隊和音樂人參選的作品進行了獨立的打分,最後按照得分的高低排出了《C》的第一次陣容。可以向大眾公開的一個事實是:參與《C》發起和執行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沒有拿一分錢回報。這種操作方式放在國外,是一張慈善唱片的製作背景(比如為戰亂國家人民、饑餓兒童和殘障人士等社團籌款)。但這件事,現在是在中國發生。
作為樂迷,你們當然有權利來懷疑這個細節的真偽,但《C》的全體工作者卻清醒的明白一點:說真話的職責是一個人最寶貴的權利。
音質粗糙,不能說明他們態度草率;音色刺耳,不能說明他們妄圖嘩眾;音頻放肆,不能說明他們沒有反思。什麼都無法打擊並阻擋他們,因為在他們心底有著這樣的欣喜:
我們終於走出了我們的第一步。
==================================
華人獨立音樂合輯:C record
元音唱片 (Vowelmusic)
網站:http://www.vowelmusic.com/
DISC 1:
Elf fatima(香港)
My Little Airport(香港)
JUNKYARD(上海)
郭紋泛(台北)
沼澤樂隊(廣州)
假音人(香港)
非他(香港)
In Love(香港)
低苦艾(蘭州)
戈多(上海)
DISC 2:
噪音合作社(香港)
小河(北京)
22cats(香港)
落樂隊(長沙)
頂樓馬戲團(上海)
第二層皮(杭州)
A樂隊(廣州)
腰樂隊(雲南)
朱芳瓊(廣州)
腦剎(台北)
2006年5月17日星期三
2006年4月12日星期三
2006年4月5日星期三
只是一群工人
老B
〈快到428國際工殤紀念日,把2003年的舊文重貼以志之。〉
「高高的建築物下
救護車運走了工傷的人
如果工人是一隻鳥兒
墜落的都會即時飛起
那就讓地盤設備不足吧
假如工人是一群鳥兒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九三年五月十日,曼谷一間玩具廠發生了一場大火,死傷六百多人。翌日,香港的報章均以頭條報導,除了因為這場大火的災難性之外,亦因為工廠其中一個大股東是香港的企業。
我當時在臨屋區工作,勞工團體發起聲援運動,向當時聲稱對事件並無責任的香港企業老闆施壓。我把報章 頭條影印,貼到區內各個當眼處,呼籲街坊們關注及支持泰國工友。街坊們都議論紛紛,寄予同情之餘,亦聲討香港老闆。九三年香港工人大部份已被迫脫離工廠生 涯,成為了邊緣勞工,但關於工廠大火,大家絕不陌生。是啊,早年香港工廠大火頻仍,後來才逐步加強監管改善,但工廠卻跑了去發展中地區,重覆著以往不安全的生產。
之後幾個月,泰國工人在香港勞工團體協助下到港,開記者招待會、攪行動、在天星碼頭露宿,在香港及泰國都引起了一些持續的關注。最後,香港的企業老闆承諾對工人作出賠償。大家都叫這「開達大火事件」。
這就應告一段落了啊,為何十年來,年年都紀念著呢?也許再聽聽以下兩件事會明白多一點 ……
九一年五月三十日,東莞石排興業雨衣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也是香港人。九三年十一月,深圳葵 涌致麗玩具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又是香港人。香港工廠老闆捨棄香港工人,在發展中地區攪廠,為歐美地區生產,這就是我們早已經歷著的「全球化經 驗」。但是,那幾年的連場災難性火警,令人特別深刻,世界不是在進步嗎,怎麼情況倒像在六十年代?
「……
大火燒毀了工廠
如同貪婪之火燒毀了妳的希望
唉,我的娃娃,妳化成灰燼
也如灰一樣飄散,漸被遺忘
……」
-- 節譯自「開達娃娃」,姊妹樂隊
開達大火不能說只是意外,造成重大傷亡,是防火及管理出現了問題。原來,開達大火前,工廠已發生過兩次火警,但卻並未足以令廠方改善防火措施,通道依然狹窄,並堆滿貨物。大火當日,保安人員不單沒有即時發出警告,卻「一如既往」地把出口上鎖,怕工人為小火逃跑,停頓了生產。
最叫人震驚的,是起火約二十分鐘後,工廠半邊的大廈竟像骨牌般倒塌,壓死了很多工人,在倒塌前跳窗跌死的,也要比燒死的工人多。廠房建築結構安全亦成為疑問。
「…… 濃濃的黑煙從樓下湧上,我知道這一次一定不會是小意外。『沒有路逃生啦!』人們在混亂中喊叫,『保安已經把大門鎖上了!』當我還在猶豫該往那邊跑, 我後面的一邊廠房已經塌下了,在驚惶中許多人已從窗口跳下。我見到剛跳下的工友一個疊一個的堆在地上,有些已經動也不動的癱在地上……我很害怕,我要呆在 這裡活活燒死,抑或跳下去跟她們在一起?火等不了我的決定,這邊廠房也要塌下了,我順勢抱住身旁一條柱便滑落到下面的一堆屍山上,我受了腳傷,但沒有死去。」
-- 一位倖存者的憶述
泰國女工樂隊「姊妹」的部份成員當年在開達工廠附近工作,義務參與了當時的救援工作,深受那人間地獄般的災場所震撼,從此便決定投身工人運動,組成了樂隊,為工人而歌。
去年我到泰國,順道探訪她們有參與籌建的泰國工人博物館。原來,樂隊成員之一羅兒,正在製作一個開達工廠模型,手工極為精細。她告訴我,這麼多年了,但當年情境仍常在她夢中重現,促使她要造這模型。
「……
九三年的一個下午
趕工歐童聖誕的禮物
大火呀 逃命去呀 跑呀叫呀 門窗都鎖啦!
八十幾個女孩就這樣沒了
小英躺著擔架回來村裡
脛背雙腿渾身都是傷
肩不挑 背不擔 手不舉 腿不走
她哭自己沒用是個大包袱
小英躲在家裡不敢出外
好奇的眼光把她再灼痛
最痛 看見爸媽 溫柔的笑 凝著淚光
像是看見閃爍的螢火」
-- 節錄自「再見螢火蟲」,噪音合作社樂隊
這些受傷和死去的工人的故事叫我明白,工傷並不單是身體受傷,還有身邊人的傷痛;金錢賠償是重要,卻遠不能補償失去了的。大家都容易注意災難的事情,卻未必注意如何防止災難,更少有留意,災難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憂傷,災難又在多少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用十年去撫平傷痛並不為長,但用十年仍未能防止災難重演,那實在是叫人氣憤!十年來的紀念,是為傷者撫痛,是為亡者家人撫慰,更是為控訴「全球化經濟」,仍在不斷貿易著「工傷」!怎麼說?
發展中國家的勞工保障多數未夠完善,缺口多,標準低。本來,各方應儘快支援,協助改善,但現在卻被視作為吸引海外投資的誘因,被鼓勵和維持著,加強保障反被視為貿易障礙。一九九九年,單是深圳已折去了四萬條手手腳腳。跨國品牌透過分發採購訂單給全球各地 的工廠,控制及組織生產練,卻聲稱因為不是工廠的擁有人,也就不必對工人安全負責。有一部在運作時會釋出有害氣體的機器,先後在日本和南韓被禁,卻被拆件,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中投產。
讓全球經濟繼續奔馳吧!讓世界貿易繼續膨漲吧!只是 ……
「……
大大的工廠裡
救護員抬走了工傷的人
假如工人是一條蚯蚓
失去的都會回長
那就讓工場裝置簡陋吧
如果工人是一堆蚯蚓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快到428國際工殤紀念日,把2003年的舊文重貼以志之。〉
「高高的建築物下
救護車運走了工傷的人
如果工人是一隻鳥兒
墜落的都會即時飛起
那就讓地盤設備不足吧
假如工人是一群鳥兒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九三年五月十日,曼谷一間玩具廠發生了一場大火,死傷六百多人。翌日,香港的報章均以頭條報導,除了因為這場大火的災難性之外,亦因為工廠其中一個大股東是香港的企業。
我當時在臨屋區工作,勞工團體發起聲援運動,向當時聲稱對事件並無責任的香港企業老闆施壓。我把報章 頭條影印,貼到區內各個當眼處,呼籲街坊們關注及支持泰國工友。街坊們都議論紛紛,寄予同情之餘,亦聲討香港老闆。九三年香港工人大部份已被迫脫離工廠生 涯,成為了邊緣勞工,但關於工廠大火,大家絕不陌生。是啊,早年香港工廠大火頻仍,後來才逐步加強監管改善,但工廠卻跑了去發展中地區,重覆著以往不安全的生產。
之後幾個月,泰國工人在香港勞工團體協助下到港,開記者招待會、攪行動、在天星碼頭露宿,在香港及泰國都引起了一些持續的關注。最後,香港的企業老闆承諾對工人作出賠償。大家都叫這「開達大火事件」。
這就應告一段落了啊,為何十年來,年年都紀念著呢?也許再聽聽以下兩件事會明白多一點 ……
九一年五月三十日,東莞石排興業雨衣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也是香港人。九三年十一月,深圳葵 涌致麗玩具廠大火,死傷百幾人,工廠老闆又是香港人。香港工廠老闆捨棄香港工人,在發展中地區攪廠,為歐美地區生產,這就是我們早已經歷著的「全球化經 驗」。但是,那幾年的連場災難性火警,令人特別深刻,世界不是在進步嗎,怎麼情況倒像在六十年代?
「……
大火燒毀了工廠
如同貪婪之火燒毀了妳的希望
唉,我的娃娃,妳化成灰燼
也如灰一樣飄散,漸被遺忘
……」
-- 節譯自「開達娃娃」,姊妹樂隊
開達大火不能說只是意外,造成重大傷亡,是防火及管理出現了問題。原來,開達大火前,工廠已發生過兩次火警,但卻並未足以令廠方改善防火措施,通道依然狹窄,並堆滿貨物。大火當日,保安人員不單沒有即時發出警告,卻「一如既往」地把出口上鎖,怕工人為小火逃跑,停頓了生產。
最叫人震驚的,是起火約二十分鐘後,工廠半邊的大廈竟像骨牌般倒塌,壓死了很多工人,在倒塌前跳窗跌死的,也要比燒死的工人多。廠房建築結構安全亦成為疑問。
「…… 濃濃的黑煙從樓下湧上,我知道這一次一定不會是小意外。『沒有路逃生啦!』人們在混亂中喊叫,『保安已經把大門鎖上了!』當我還在猶豫該往那邊跑, 我後面的一邊廠房已經塌下了,在驚惶中許多人已從窗口跳下。我見到剛跳下的工友一個疊一個的堆在地上,有些已經動也不動的癱在地上……我很害怕,我要呆在 這裡活活燒死,抑或跳下去跟她們在一起?火等不了我的決定,這邊廠房也要塌下了,我順勢抱住身旁一條柱便滑落到下面的一堆屍山上,我受了腳傷,但沒有死去。」
-- 一位倖存者的憶述
泰國女工樂隊「姊妹」的部份成員當年在開達工廠附近工作,義務參與了當時的救援工作,深受那人間地獄般的災場所震撼,從此便決定投身工人運動,組成了樂隊,為工人而歌。
去年我到泰國,順道探訪她們有參與籌建的泰國工人博物館。原來,樂隊成員之一羅兒,正在製作一個開達工廠模型,手工極為精細。她告訴我,這麼多年了,但當年情境仍常在她夢中重現,促使她要造這模型。
「……
九三年的一個下午
趕工歐童聖誕的禮物
大火呀 逃命去呀 跑呀叫呀 門窗都鎖啦!
八十幾個女孩就這樣沒了
小英躺著擔架回來村裡
脛背雙腿渾身都是傷
肩不挑 背不擔 手不舉 腿不走
她哭自己沒用是個大包袱
小英躲在家裡不敢出外
好奇的眼光把她再灼痛
最痛 看見爸媽 溫柔的笑 凝著淚光
像是看見閃爍的螢火」
-- 節錄自「再見螢火蟲」,噪音合作社樂隊
這些受傷和死去的工人的故事叫我明白,工傷並不單是身體受傷,還有身邊人的傷痛;金錢賠償是重要,卻遠不能補償失去了的。大家都容易注意災難的事情,卻未必注意如何防止災難,更少有留意,災難為我們的社會帶來的憂傷,災難又在多少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傷痕。
用十年去撫平傷痛並不為長,但用十年仍未能防止災難重演,那實在是叫人氣憤!十年來的紀念,是為傷者撫痛,是為亡者家人撫慰,更是為控訴「全球化經濟」,仍在不斷貿易著「工傷」!怎麼說?
發展中國家的勞工保障多數未夠完善,缺口多,標準低。本來,各方應儘快支援,協助改善,但現在卻被視作為吸引海外投資的誘因,被鼓勵和維持著,加強保障反被視為貿易障礙。一九九九年,單是深圳已折去了四萬條手手腳腳。跨國品牌透過分發採購訂單給全球各地 的工廠,控制及組織生產練,卻聲稱因為不是工廠的擁有人,也就不必對工人安全負責。有一部在運作時會釋出有害氣體的機器,先後在日本和南韓被禁,卻被拆件,賣到其他發展中國家中投產。
讓全球經濟繼續奔馳吧!讓世界貿易繼續膨漲吧!只是 ……
「……
大大的工廠裡
救護員抬走了工傷的人
假如工人是一條蚯蚓
失去的都會回長
那就讓工場裝置簡陋吧
如果工人是一堆蚯蚓
……」
-- 節錄自「只是」,鄧阿藍
2006年3月11日星期六
共通於那一跪一拜之間
凡人
「將音量放大:聲越不義界線」雙CD序言:
集合在這兩張CD的22首歌曲,是一群人試圖以各自的音樂,誠意地去紀錄及回應,在2005年12月中,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街頭的種種燥動,媒體中的影像聲音,與及在我們的生活中、身心上,因而留下了的印記。
這個聲音群集並不是一個宣言,也不是一個宣傳教育計劃,更不是一個什麼組織要完成一些什麼使命。群集的異聲同途,只反映了一些平凡人,對身邊發生著的不義的反應,同時,亦是一些平凡人看到了對不義的反抗,因而被感動,被牽引。
這群人沒有共同的組織,沒有事前的計劃,由一人發起,幾人和應,一傳十,十傳百,有人交歌,有人幫錄音混音,有人捐錢,有人做文稿、翻譯、搞設計,有人想發行,有人想寫碟評 ……
這群人之中,有人曾在過去幾年都在留意WTO,但亦有人是只在幾個月前,甚至是幾個星期前,才知WTO是什麼;有人是農耕者,有人是打工者、家務勞動者、 消費者、學生;有人是因看了一些電影,有人是因為看了電視新聞;有人在場,有人不在場;有人聲援,有人絕食,有人拍錄像,有人寫文章;有人被驅趕,有人被 拘捕;有人被水砲濕身,有人吸了催淚氣,有人急救,有人越過了封鎖線;有人罵警察,有人同情警察;有人覺得自己是在幫人,也有人覺得是在為自己的生活而行動 ……
到現在,大家一起做CD,可以說,大家若有什麼是共通的,豈不就是韓農們在那一跪一拜之間為我們展示的,也是大家其實都一直共同懷著的,對天地的崇敬!
與及,我們都作為生活於天地間的平凡人,願意付點血汗,為人間爭一口正氣!留一片淨土!
因而,就一起爽朗地唱幾句戰歌吧!
這一丁點的共通,既已一傳十,再而十傳百了,在你聽過以後,可有共通,成為百傳千的一份子?這群集的音樂,未完 ……
【Radioblog放送:A11. march for you, comrade】
「將音量放大:聲越不義界線」雙CD序言:
集合在這兩張CD的22首歌曲,是一群人試圖以各自的音樂,誠意地去紀錄及回應,在2005年12月中,在香港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六次部長級會議期間,街頭的種種燥動,媒體中的影像聲音,與及在我們的生活中、身心上,因而留下了的印記。
這個聲音群集並不是一個宣言,也不是一個宣傳教育計劃,更不是一個什麼組織要完成一些什麼使命。群集的異聲同途,只反映了一些平凡人,對身邊發生著的不義的反應,同時,亦是一些平凡人看到了對不義的反抗,因而被感動,被牽引。
這群人沒有共同的組織,沒有事前的計劃,由一人發起,幾人和應,一傳十,十傳百,有人交歌,有人幫錄音混音,有人捐錢,有人做文稿、翻譯、搞設計,有人想發行,有人想寫碟評 ……
這群人之中,有人曾在過去幾年都在留意WTO,但亦有人是只在幾個月前,甚至是幾個星期前,才知WTO是什麼;有人是農耕者,有人是打工者、家務勞動者、 消費者、學生;有人是因看了一些電影,有人是因為看了電視新聞;有人在場,有人不在場;有人聲援,有人絕食,有人拍錄像,有人寫文章;有人被驅趕,有人被 拘捕;有人被水砲濕身,有人吸了催淚氣,有人急救,有人越過了封鎖線;有人罵警察,有人同情警察;有人覺得自己是在幫人,也有人覺得是在為自己的生活而行動 ……
到現在,大家一起做CD,可以說,大家若有什麼是共通的,豈不就是韓農們在那一跪一拜之間為我們展示的,也是大家其實都一直共同懷著的,對天地的崇敬!
與及,我們都作為生活於天地間的平凡人,願意付點血汗,為人間爭一口正氣!留一片淨土!
因而,就一起爽朗地唱幾句戰歌吧!
這一丁點的共通,既已一傳十,再而十傳百了,在你聽過以後,可有共通,成為百傳千的一份子?這群集的音樂,未完 ……
【Radioblog放送:A11. march for you, comrade】
2006年2月25日星期六
菲律賓與我
凡人
20年前,1986年2月25日晚深夜時分,我與一班黃大仙區的街坊一起,屈在一幢七層徙置大廈地下的一個小單位內。在黃亮的200W大燈泡下,我們圍坐在一張大木桌旁,每人的臉都被照得紅紅。放在我們面前,是成千上萬張,一位市政局議員候選人的競選宣傳報,堆成了一個小山,我們要趕在投票前最後一星期,把它們寄到選民手上。大家的手沒有停,貼過膠紙貼地址,再入箱,口卻閒著,間中說說笑。
收音機一直在響,有歌,有新聞,今晚的焦點,是菲律賓人民整日在上街遊行,在國會前集會。我們一圈人,雖然多少也知道馬可斯是個壞蛋,卻沒有幾個知道菲律賓的種種事情。只不過,剛好,菲律賓人民行動的背景,與我們這晚正在努力做著的新鮮事相關,是競選。加上我們圍桌這伙人,對於上街遊行和集會,倒是很有共嗚的。手在忙著,耳卻聽入心,大家整晚的心情都在跟著人民行動在跳。沒有電視影像,我們當時還不知當時在菲律賓的行動,要比我們想像的大。
快午夜,大家的睡意似乎都被大燈泡曬走,手作是越做越快,收音機又再放送新聞:「… 消息,馬可斯剛乘坐直昇機,離開了總統府,示威人士已衝入並佔領了總統府,…」抬頭互相對望,大伙竟不約而同地突然高聲歡呼,就好似贏了競選似的。這年,是我第一次參與助選活動。這年,也是我第一次感到,與菲律賓這個地方很親近。我之後一直都很難解釋,那一晚的興奮高呼。總之,奇奇怪怪地,就是很開心!
x x x
1993年,我參與了籌辦第二屆亞洲民眾戲劇節的工作,第一次認識到來自PETA(菲律賓教育劇團)的Jack。同年八月,他再來香港,為民眾劇社主持一個連續七天的民眾劇場工作坊導師培訓,為了省錢,他住在我家。每天工作坊完了之後,吃過晚飯,我們就回家喝酒閒談,他愛威士忌,我也是。
我閒話地問他是不是個天主教徒,他大笑,然後把身靠過來,瞪大眼認真地說:「在一些情況下,我是。」我知他的意思是想指出,異見份子一直很需要教會這個庇護所,也就笑了,還讚他有見地。
他是個舞者。我後來在一本介紹亞洲民眾戲劇的書中,見到一張他的照片,是在1986年人民力量的集會中獨舞著。他手持一面大旗,跳起凌空足有四五呎之高。為了要學習棉蘭老的舞蹈,他曾在棉蘭老山區游擊隊的勢力範圍內待過一段日子。那地直到今天,仍是軍事衝突地區。我問他會拿起槍枝嗎?他靜了片刻,望向窗外遠方,咀唇微微顫動,聲音也低沉了:「有朝一日,會。情況一直在惡化。」我起初不敢相信。
我可以相信在一些情況下,人民會拿起槍枝,但我不相信在菲律賓仍有那種須要。他就說了很多科拉桑和拉莫斯的事。我不禁為菲律賓憂傷了,也為菲律賓人民的努力而感到萬分不值。他們那麼優秀,就不配得到好一點的生活嗎?直到今天,我每次想起菲律賓,感觸依然。
1996年民眾劇社出訪菲律賓,也到過尼格斯(Negros,菲律賓其中一個島),他們回來後跟我說,當地蔗園農工處境很差,是處於菲律賓最底層了,而蔗園主和地主,都是科拉桑家族的人。Jack的話被證實了。
x x x
1999年,我家第一次聘用菲傭,她叫Cristina,是個單親媽媽,小女兒由外祖母照料。她年青,樂觀,愛笑,也愛香港的電視劇,特別是家庭小品的。那年我常跟噪音合作社到外傭集會中唱歌,她也會來看,還帶朋友來。有一次我要唱一首1986年以前的,菲律賓游擊隊員的情歌,叫Never Ending Goodbyes。我在家中練習不久,她忍不住走過來,要指正我的「大家樂」(Takalog,菲律賓話),一邊教,一邊笑個沒停,笑我的發音。這樣愛笑的人,有一次被我弄哭了。我問起她的小女兒,她說小女兒不認得她的媽媽。
她有一個心願,儲夠錢就回家。她之前工作已儲了一些錢,已用了來建新屋,算是完了一個願。現在要儲的錢,是給小女兒上好一點的學校,另外是要用來搞些小生意。她想,大概2004或2005年就可回家了。
有一次與一位在外傭團體工作的組織者交流,說到外傭返鄉的事,她罵我是個種族主義者,她覺得外傭應享居留權。我被她罵得有點尷尬,但我倒不介意想想外傭享居留權的事。但我當時心中,反而在疑惑著另一些東西:「她們不想返家嗎?為什麼?」我想著,一個人想要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到另一處過新的生活,不能算是一件小事呀,為什麼呢?菲律賓啊,妳的女兒為何要離開妳呢?
2003年Cristina離開我家,我們介紹了她到一個朋友家中工作。上個月,我知她又在找工作,仍未返鄉。
x x x
2003年,我終於有機會親自踏足,看看這個令我既親切又憂傷的國家。眾多的印象被一再引證了。其實那次遊歷,我亦不知自己是更了解了她命途坎坷的點點因由,還是更加疑惑了。我只仍深深地認為,她是一個不配受這麼多苦的地方。
菲律賓是亞洲第一個接受了IMF「結構調整方案治療」的國家。她有比較完備的工會及集體談判制度,但卻最早面對了制造業外移。菲律賓工會分成左、中、右三大陣營,主要是對判斷現政府的政治性質上有分歧。中間偏左的工會,近年提出了「社運工會主義」路線,回應經濟轉型。政府成立出口加工區吸引外資設廠,在出口加工區內禁止了工會。在出口加工區的多是韓國人,開電子廠,連當地工運者也不明白原因為何。菲律賓沒有中產階級,因為中產階級都往外跑了。菲律賓年青人口比率很高。有近一半人口,住在大馬尼拉區;可以猜想,這個國家資源和經濟命脈被高度集中了。
菲律賓有很龐大的非正規部門,貫穿城市和農村,我探訪了一個婦女團體,在架建農村與城市間的人民貿易。那年,她們又成功爭取到菲律賓政府統計部門,為非正規部門下了統計定義,並開始了按定義搜集數據。她們說,過幾年,分析了數據,才考慮在社會政策方面怎樣推動。
與我聊的是一位年紀不少的女學者,在研究非正規部門方面是個先驅,大家差不多都把她看作媽媽一樣,她卻是個風趣又活力十足的人,也很謙虛。我一時興起,拿出了袋中的灣仔時分劵來與她們說笑,說我們在香港也在鬧鬧事。怎料,她竟十分驚訝,說從未聽過搞自己的貨幣這種好玩事。她瞪大了雙眼,把時分劵反來覆去,把玩良久,又跑來跑去,要給各人都看看,說竟然想到這樣做了。我不好意思,只好解說一翻,其實也是學人家歐美什麼什麼,也聽說泰國一條小村也做了,正面對泰國央行和政府控告。心想,只要她們不把我看是專家就好了。
我在那裡過了一個歡樂的下午,離開時天真地想著,這樣活潑的人,這樣好玩的團體,這國家應該很有前途呀。還想過,希望能再去看看她們的城鄉人民貿易發展得如何呢。
x x x
最近,又開始多了錄音,寫歌,和與工友練歌的工作,常想著,要去菲律賓,再好好深入學習一下民眾戲劇和音樂工作坊的事。跟幾個朋友聊過,也都興致勃勃。就在昨天,卻看到了菲律賓緊張的氣氛。今天,更竟然頒布緊急狀態令了。菲律賓啊,菲律賓,妳怎麼了?
20年前,1986年2月25日晚深夜時分,我與一班黃大仙區的街坊一起,屈在一幢七層徙置大廈地下的一個小單位內。在黃亮的200W大燈泡下,我們圍坐在一張大木桌旁,每人的臉都被照得紅紅。放在我們面前,是成千上萬張,一位市政局議員候選人的競選宣傳報,堆成了一個小山,我們要趕在投票前最後一星期,把它們寄到選民手上。大家的手沒有停,貼過膠紙貼地址,再入箱,口卻閒著,間中說說笑。
收音機一直在響,有歌,有新聞,今晚的焦點,是菲律賓人民整日在上街遊行,在國會前集會。我們一圈人,雖然多少也知道馬可斯是個壞蛋,卻沒有幾個知道菲律賓的種種事情。只不過,剛好,菲律賓人民行動的背景,與我們這晚正在努力做著的新鮮事相關,是競選。加上我們圍桌這伙人,對於上街遊行和集會,倒是很有共嗚的。手在忙著,耳卻聽入心,大家整晚的心情都在跟著人民行動在跳。沒有電視影像,我們當時還不知當時在菲律賓的行動,要比我們想像的大。
快午夜,大家的睡意似乎都被大燈泡曬走,手作是越做越快,收音機又再放送新聞:「… 消息,馬可斯剛乘坐直昇機,離開了總統府,示威人士已衝入並佔領了總統府,…」抬頭互相對望,大伙竟不約而同地突然高聲歡呼,就好似贏了競選似的。這年,是我第一次參與助選活動。這年,也是我第一次感到,與菲律賓這個地方很親近。我之後一直都很難解釋,那一晚的興奮高呼。總之,奇奇怪怪地,就是很開心!
x x x
1993年,我參與了籌辦第二屆亞洲民眾戲劇節的工作,第一次認識到來自PETA(菲律賓教育劇團)的Jack。同年八月,他再來香港,為民眾劇社主持一個連續七天的民眾劇場工作坊導師培訓,為了省錢,他住在我家。每天工作坊完了之後,吃過晚飯,我們就回家喝酒閒談,他愛威士忌,我也是。
我閒話地問他是不是個天主教徒,他大笑,然後把身靠過來,瞪大眼認真地說:「在一些情況下,我是。」我知他的意思是想指出,異見份子一直很需要教會這個庇護所,也就笑了,還讚他有見地。
他是個舞者。我後來在一本介紹亞洲民眾戲劇的書中,見到一張他的照片,是在1986年人民力量的集會中獨舞著。他手持一面大旗,跳起凌空足有四五呎之高。為了要學習棉蘭老的舞蹈,他曾在棉蘭老山區游擊隊的勢力範圍內待過一段日子。那地直到今天,仍是軍事衝突地區。我問他會拿起槍枝嗎?他靜了片刻,望向窗外遠方,咀唇微微顫動,聲音也低沉了:「有朝一日,會。情況一直在惡化。」我起初不敢相信。
我可以相信在一些情況下,人民會拿起槍枝,但我不相信在菲律賓仍有那種須要。他就說了很多科拉桑和拉莫斯的事。我不禁為菲律賓憂傷了,也為菲律賓人民的努力而感到萬分不值。他們那麼優秀,就不配得到好一點的生活嗎?直到今天,我每次想起菲律賓,感觸依然。
1996年民眾劇社出訪菲律賓,也到過尼格斯(Negros,菲律賓其中一個島),他們回來後跟我說,當地蔗園農工處境很差,是處於菲律賓最底層了,而蔗園主和地主,都是科拉桑家族的人。Jack的話被證實了。
x x x
1999年,我家第一次聘用菲傭,她叫Cristina,是個單親媽媽,小女兒由外祖母照料。她年青,樂觀,愛笑,也愛香港的電視劇,特別是家庭小品的。那年我常跟噪音合作社到外傭集會中唱歌,她也會來看,還帶朋友來。有一次我要唱一首1986年以前的,菲律賓游擊隊員的情歌,叫Never Ending Goodbyes。我在家中練習不久,她忍不住走過來,要指正我的「大家樂」(Takalog,菲律賓話),一邊教,一邊笑個沒停,笑我的發音。這樣愛笑的人,有一次被我弄哭了。我問起她的小女兒,她說小女兒不認得她的媽媽。
她有一個心願,儲夠錢就回家。她之前工作已儲了一些錢,已用了來建新屋,算是完了一個願。現在要儲的錢,是給小女兒上好一點的學校,另外是要用來搞些小生意。她想,大概2004或2005年就可回家了。
有一次與一位在外傭團體工作的組織者交流,說到外傭返鄉的事,她罵我是個種族主義者,她覺得外傭應享居留權。我被她罵得有點尷尬,但我倒不介意想想外傭享居留權的事。但我當時心中,反而在疑惑著另一些東西:「她們不想返家嗎?為什麼?」我想著,一個人想要離開自己生長的地方,到另一處過新的生活,不能算是一件小事呀,為什麼呢?菲律賓啊,妳的女兒為何要離開妳呢?
2003年Cristina離開我家,我們介紹了她到一個朋友家中工作。上個月,我知她又在找工作,仍未返鄉。
x x x
2003年,我終於有機會親自踏足,看看這個令我既親切又憂傷的國家。眾多的印象被一再引證了。其實那次遊歷,我亦不知自己是更了解了她命途坎坷的點點因由,還是更加疑惑了。我只仍深深地認為,她是一個不配受這麼多苦的地方。
菲律賓是亞洲第一個接受了IMF「結構調整方案治療」的國家。她有比較完備的工會及集體談判制度,但卻最早面對了制造業外移。菲律賓工會分成左、中、右三大陣營,主要是對判斷現政府的政治性質上有分歧。中間偏左的工會,近年提出了「社運工會主義」路線,回應經濟轉型。政府成立出口加工區吸引外資設廠,在出口加工區內禁止了工會。在出口加工區的多是韓國人,開電子廠,連當地工運者也不明白原因為何。菲律賓沒有中產階級,因為中產階級都往外跑了。菲律賓年青人口比率很高。有近一半人口,住在大馬尼拉區;可以猜想,這個國家資源和經濟命脈被高度集中了。
菲律賓有很龐大的非正規部門,貫穿城市和農村,我探訪了一個婦女團體,在架建農村與城市間的人民貿易。那年,她們又成功爭取到菲律賓政府統計部門,為非正規部門下了統計定義,並開始了按定義搜集數據。她們說,過幾年,分析了數據,才考慮在社會政策方面怎樣推動。
與我聊的是一位年紀不少的女學者,在研究非正規部門方面是個先驅,大家差不多都把她看作媽媽一樣,她卻是個風趣又活力十足的人,也很謙虛。我一時興起,拿出了袋中的灣仔時分劵來與她們說笑,說我們在香港也在鬧鬧事。怎料,她竟十分驚訝,說從未聽過搞自己的貨幣這種好玩事。她瞪大了雙眼,把時分劵反來覆去,把玩良久,又跑來跑去,要給各人都看看,說竟然想到這樣做了。我不好意思,只好解說一翻,其實也是學人家歐美什麼什麼,也聽說泰國一條小村也做了,正面對泰國央行和政府控告。心想,只要她們不把我看是專家就好了。
我在那裡過了一個歡樂的下午,離開時天真地想著,這樣活潑的人,這樣好玩的團體,這國家應該很有前途呀。還想過,希望能再去看看她們的城鄉人民貿易發展得如何呢。
x x x
最近,又開始多了錄音,寫歌,和與工友練歌的工作,常想著,要去菲律賓,再好好深入學習一下民眾戲劇和音樂工作坊的事。跟幾個朋友聊過,也都興致勃勃。就在昨天,卻看到了菲律賓緊張的氣氛。今天,更竟然頒布緊急狀態令了。菲律賓啊,菲律賓,妳怎麼了?
2006年2月14日星期二
情人
凡人
記得老B曾經在一次音樂會中說過:
「愛情有力量,
社會運動需要力量,
所以社會運動很需要愛情。」
這是一首在WTO行動中誕生的情歌。
情人
曲、詞:潘志雄 (2006.1.5)
情人 妳好嘛? 在那高高的 高高的天空下
其實我 仍然念掛
在那天擦著 只擦著 點點火花
燃亮了 像雪飛花
又似虛又似假 會令人迷惑嘛?
睡醒 發現 現實有太多偏差
情人 妳還記得嘛? 共你跑進大街窄巷的呼吸聲
沿路裡 迷霧幻化
像要將歲月的眼淚都灑光了
蒙著臉 但看得透
是你不計付出最後換來代價
睡醒 我發現 ……
就算 明日 路遠 要繼續走
就算 明日 路遠 要繼續走
路遠 要繼續走
路遠 仍是要說 ……
記得老B曾經在一次音樂會中說過:
「愛情有力量,
社會運動需要力量,
所以社會運動很需要愛情。」
這是一首在WTO行動中誕生的情歌。
情人
曲、詞:潘志雄 (2006.1.5)
情人 妳好嘛? 在那高高的 高高的天空下
其實我 仍然念掛
在那天擦著 只擦著 點點火花
燃亮了 像雪飛花
又似虛又似假 會令人迷惑嘛?
睡醒 發現 現實有太多偏差
情人 妳還記得嘛? 共你跑進大街窄巷的呼吸聲
沿路裡 迷霧幻化
像要將歲月的眼淚都灑光了
蒙著臉 但看得透
是你不計付出最後換來代價
睡醒 我發現 ……
就算 明日 路遠 要繼續走
就算 明日 路遠 要繼續走
路遠 要繼續走
路遠 仍是要說 ……
2006年2月9日星期四
在那一跪一拜之間
凡人
最近參與製作一個雙CD唱片,是由一班人一起併合的一個音樂紀錄及回應。
我們很多人,都在不經不覺間,在05年12月中的一個多星期裡,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動了。
這股力量很奇怪,我們本來對它不太認識,它穿著跟我們很不一樣的衣服,說著很多種我們都陌生的語言,還會踏著奇怪的舞步。它走過我們的購物區,卻談論著海裡的魚,地上的瓜菜,河水與生命。我們旁觀著它,只因好奇。它來到我們的地方,我們卻是它的遊客,為它拍照。也出於陌生,我們警覺著危險的可能,與它保持距離。
後來,它知道我們有點怕,就刻意要讓我們見見它的和善笑容,我們就都一起笑了!我們開始斗膽問它:「為什麼呢?」
它就激動了,吐不出一句話,咬牙切齒起來,眼眶濕紅了一角,握拳像要一揮而起了,可它還是用最大的力氣壓著了。它卻突然爬在地上,一跪一拜地向前,在沉重的鼓音中,從我們身邊隆隆而過。
我們忽然就明白了!魚是我們的魚,瓜菜也是,還有棉花、黃豆、大米、......,最後是河水和生命。在它那一跪一拜之間,吟唱呼喚的天和地,也是我們一直看著的,同一片 ...... 天和地!
我們眼前忽然就亮起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但,卻又慘見,有權勢,在撕、割、踐、噬。望清楚,那權勢原來也是我們熟悉的 ......
我們心痛了,就大聲呼喊起來。這時,我們發覺,我們說出了它種種的語言,我們又穿上了不一樣的衣服,跳起了奇怪的舞步,我們在一跪一拜之間,吟唱呼喚,成為了這兩片CD。
它,已遠去了?還是,我們都跟它飛翔而起,出發了!
【查詢/試聽/支持/預購/合作,請聯絡潘志雄,電話:9318-8779】
最近參與製作一個雙CD唱片,是由一班人一起併合的一個音樂紀錄及回應。
我們很多人,都在不經不覺間,在05年12月中的一個多星期裡,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動了。
這股力量很奇怪,我們本來對它不太認識,它穿著跟我們很不一樣的衣服,說著很多種我們都陌生的語言,還會踏著奇怪的舞步。它走過我們的購物區,卻談論著海裡的魚,地上的瓜菜,河水與生命。我們旁觀著它,只因好奇。它來到我們的地方,我們卻是它的遊客,為它拍照。也出於陌生,我們警覺著危險的可能,與它保持距離。
後來,它知道我們有點怕,就刻意要讓我們見見它的和善笑容,我們就都一起笑了!我們開始斗膽問它:「為什麼呢?」
它就激動了,吐不出一句話,咬牙切齒起來,眼眶濕紅了一角,握拳像要一揮而起了,可它還是用最大的力氣壓著了。它卻突然爬在地上,一跪一拜地向前,在沉重的鼓音中,從我們身邊隆隆而過。
我們忽然就明白了!魚是我們的魚,瓜菜也是,還有棉花、黃豆、大米、......,最後是河水和生命。在它那一跪一拜之間,吟唱呼喚的天和地,也是我們一直看著的,同一片 ...... 天和地!
我們眼前忽然就亮起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但,卻又慘見,有權勢,在撕、割、踐、噬。望清楚,那權勢原來也是我們熟悉的 ......
我們心痛了,就大聲呼喊起來。這時,我們發覺,我們說出了它種種的語言,我們又穿上了不一樣的衣服,跳起了奇怪的舞步,我們在一跪一拜之間,吟唱呼喚,成為了這兩片CD。
它,已遠去了?還是,我們都跟它飛翔而起,出發了!
【查詢/試聽/支持/預購/合作,請聯絡潘志雄,電話:9318-8779】
訂閱:
文章 (Atom)